說起青玉,很多朋友都認為其產(chǎn)量比較大,但如今我們能在市場上見到的青玉玉器越來越少,除了一些質(zhì)地不好的青海青玉器皿外,很難見到質(zhì)地好的青玉掛件和手把件。
質(zhì)地好的青玉和塔青產(chǎn)量都很小,好的青玉籽料就格外少見,因此品質(zhì)好的青玉做出來的薄胎玉器尤其價值連城!
今天我們就介紹下傳說中輕巧秀麗,薄如蟬翼,輕若鴻毛,亮似琉璃的薄胎玉器。玉雕行業(yè)中最高深的技藝,據(jù)說就是薄胎工藝。
薄胎玉器大多是爐瓶器皿,因其玉壁薄如蟬翼而得名。
其輕、薄、飄的特性,繁復、柔美的花紋,使打磨風險大,技術要求高,稍有差錯,胎體就容易打穿,花紋就容易磨糊,所以要求藝高人膽大,精細再精細。
制作薄胎玉器,必須要用到一種叫掏膛的古代工藝,掏膛也就是將玉料掏空,只留一二毫米的厚度。據(jù)說,玉雕師挖出多重的玉料,買家就得支付多重的黃金,由此可見其工藝價值之高。
人有五德,玉分五色。玉,無論顏色為白、青、黃、碧、墨,無論山料、籽料,無論塊型大小,只要材料無綹無裂,純凈細膩,緊密堅韌,都可以作為制作薄胎玉器的材料。
然而,實踐發(fā)現(xiàn),用青白玉制成的薄胎玉器,盡展素雅色澤、高雅氣質(zhì),藝術效果最佳;白玉做薄后,則往往失溫潤、顯蒼白。
我國的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(xiàn),如玉蓮瓣紋杯,就是其中的代表作;
宋代盛行仿古玉器,薄胎玉器少見記載;
元代的薄胎玉器也很罕見,但傳世的薄胎罐形龍紋香薰卻是造型生動,胎體輕薄如紙;
明代的薄胎器皿有元朝遺風,如白玉花形杯及陸子岡的青玉合衾杯等。
但這些時期薄胎玉器的器形較小、制作粗糙,且數(shù)量很少,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時,薄胎作品才漸漸多了起來。
由于乾隆皇帝非常喜歡薄胎玉器,專門成立“薄胎西蕃作”,專為皇家制作具有波斯“痕都斯坦玉”風格的玉器,這一時期的薄胎作品,造型別致、紋飾精美、數(shù)量龐大,是玉器薄胎藝術的一次巔峰。
據(jù)說,因為薄胎玉器的成功率低,所以每成功一件,乾隆皇帝就作詩一首。
歷史上,薄胎玉器的發(fā)展經(jīng)歷了兩次中斷。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,將西域的薄胎玉器和工匠帶回來,薄胎技藝一度十分盛行。但這代工匠沒有再培養(yǎng)新人,他們?nèi)ナ篮螅@項技藝就斷了。
第二次就是乾隆去世不久,由于制作工藝復雜,耗時耗工,這項工藝再次失傳。直到上世紀30年代,才有北派宗師潘秉衡致力于研究恢復這項工藝。
敬玉、尊玉、崇玉、愛玉是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,是一種精神寄托?!氨《羝蹄?,輕于舉鴻毛。在手疑無物,定睛知有形?!北√ビ衿饕云渚篮洼p巧,歷來令人嘆為觀止。
在瀚若星辰的玉器中,素有“西昆玉工巧無比,水磨磨玉薄如紙”之譽的“薄胎玉器”,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!
制作薄胎玉器的關鍵,在于把握好兩大環(huán)節(jié):
一是玉料的選用,二是技藝的巧用。玉料的選用制作薄胎玉器的玉料,大多選用青玉、碧玉山料。制作的技巧薄胎玉器制作的技巧包括設計造型、開料、開胚、掏膛、拋光等。
1、設計
根據(jù)玉色、玉質(zhì)而定,還要考慮有利于工藝的施用,設計薄胎玉瓶時,要考慮玉色的深淺。
圖案的構(gòu)建也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要素,薄胎外部通常設計花草圖紋,如蓮花、纏枝花或痕都斯坦花草紋,一般不用山水和人物圖案,因為山水、人物講究立體感,會使胎器產(chǎn)生厚薄不勻,影響整個器皿的藝術效果。
2、掏膛
一些帶蓋的玉雕器皿,在器蓋外型做完,子口確定好后,即要進入掏膛工序。
一般的做法是待器身、器蓋的外型確定之后,才開始打鉆掏膛,并逐漸掏空,其技術要求是膛壁厚薄均勻,不宜太厚,厚了顯得笨重,厚薄要恰到好處。
3、打磨
打磨者在打磨過程中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壓力,時常感到提心吊膽、如履薄冰。
打磨者需要膽大心細,與其小心翼翼怕這怕那,倒不如解放思想,甩掉包袱,作好磨破胎體的思想準備去投入打磨工作的好。
總之,薄胎玉器制作技藝,可以說是玉雕行業(yè)中最為高深的技藝,其制作過程充滿著懸念和風險,但是只要玉雕藝人藝高膽大,把握好其中的重要工藝環(huán)節(jié),就能如愿如償?shù)刂谱鞒鼍毿阊诺谋√ビ衿鳌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