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平常見到的和田玉鑒定證書,都是只寫材質,其他的一概不管。而對和田籽料這種高級貨,想確定就要靠自己的眼力了。
一、皮色或毛孔
籽料之所以爆火,皮色至少占一半原因。無論是俏色巧雕還是大面積留皮,都是現(xiàn)代玉雕師的習慣操作。
不過和田籽料也不是都有皮色,如果是光白籽就要看毛孔。為了證明籽料身份,原毛孔肯定會盡量保留。
需要注意的是,染色做皮和噴砂毛孔現(xiàn)在已經相當普及。所以皮色和毛孔不但要有,更重要的是還要真。
天然皮色有深淺變化,過渡也比較自然。天然毛孔細膩柔和,有方向有角度,多看一些就能慢慢體會。
二、籽型特點
籽料的形狀隨著流水沖刷的積累,會無限接近鵝卵石形。雖然不可能個個正圓飽滿,當至少不會有明顯棱角。
和田籽料原石的體量也和籽型密切相關,大原石會相對比較方正,小原籽就會圓潤一點。
看籽形最直觀的作用就是排除俄籽,俄羅斯的籽料形狀以片狀為主,邊緣有時甚至會有點割手。
因為俄籽也是原皮原色的天然籽料,有些商家會故意不說清楚。籽料是籽料,不過是俄籽,怪你沒聽清。
三、細度和結構
前面說的兩條都是外部特點,但真要確認是不是籽料,內部的玉質表現(xiàn)可能會更可靠。
和田籽料的細度很高,至少在肉眼無結構以上。很多毛氈結構的密度,都已經達到鋼板料的水平。
畢竟籽料是原生礦經歷自然篩選之后,所留存的玉中極品,細密度和山料完全不在一個水平。
如果籽料細度不夠,很可能早早就被河水沖刷殆盡,根本不可能保留到最后,成為最高等級的和田玉。
四、油性與糯性
和田玉的油性都很不錯,但籽料的油脂感絕對是玉中頂級。之所以有羊脂玉一說,講的就是和田籽料的油性與糯性。
籽料的油性分兩個層次,一個是肉眼可見的油脂光澤,一個是上手之后的油糯手感。
油性最容易區(qū)分的就是籽料和俄料,同樣的白玉,籽料越盤越油,俄料卻越戴越干。
雖然商家經常會用鏡面拋光來掩飾油性的不足,但有經驗的玩家都知道買油不買亮的原則,當然也不會輕易中招了。
五、老熟度
每塊和田籽料之所以會有截然不同的玉質,就是因為差距極大自然環(huán)境,以及無法衡量的時間跨度。
這種差距體現(xiàn)在玉質上,就是我們說的老熟度。同樣叫和田籽料,在老河道摸爬滾打一萬年,或是在水底躺上幾百年,效果肯定天差地別。
比如我們熟悉的山流水料,有皮有色有籽型,但就是差點意思,這里面差得正是老熟度。
即使都是和田籽料,也要盡量選老熟度高的料子。是籽料就要足夠像籽料,大開門、一眼真,才是行家眼中的共識。
六、料性
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要了解和田籽料的料性。就是對加工性熟悉的同時,還要知道佩戴之后的變化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和田籽料韌性極好,可以勝任鏤雕或者透雕。但青海新坑料卻很容易崩料,做個無事牌就到極限了。
還有就是現(xiàn)在很火的析木河磨玉,看外表經常會和青玉籽料混淆。但河磨玉越戴越透,和越戴越油的籽料完全是兩個感覺。
清楚了和田籽料的料性,再和這些新玉種做下對比,相信也就不會張冠李戴了。